為了蓋房子 竟然餓肚子

 

 

 

 

來源:網路

糧食是驅動人類生命與經濟運作的基本動力,因此也是國家能否穩定的主要因素。在上個世紀,世界上糧食的主要消費者是最富有的20%人口,另外80%的貧窮人口,則過得非常儉樸,甚至是非人的生活。因此,儘管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富裕國家的人們,通常不會感受到糧食與其他資源的匱乏,以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在政策制訂的過程中,更不會將此當作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然而,現在時代改變了,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讓地球忽然多出了兩個胃口與美國相當的經濟體,他們對如糧食、煤炭、石油、金屬礦物等自然資源的需求大幅增長,大大提高資源供應的不穩定性,這對無自產這些資源的國家,是一個很大的風險;更何況,糧食的問題,不僅是供需的問題,更牽扯上非線性的、難以預測的氣候問題,比如最近中國所發生的雪災,不僅中斷了災區的糧食生產,也讓煤炭與糧食等物資難以進入災區,而造成當地糧價飛漲。

事實上,全球糧食已因人口成長、生態破壞、氣候變遷以及新興國家的崛起等因素,而呈現供需失衡情形。尤其是自2004年中國由糧食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後,全球各地的糧價即開始推升。在美國,2007年底時的全麥麵包價格較前一年高出12%,牛奶則上漲了29%,而蛋類則上漲了36%;在我國,2007年底穀類及其製品較上年同期增加了7.09%,肉類增加了10.5%,蛋類增加了31.89%,乳類13.10%,豆類及其製品10.15%。而這食品價格上漲的趨勢,則開始於2004年,也就是中國成為糧食淨進口國的年度。

因此保有足夠的農地面積,以維持未來糧食自給自足的能力,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國家安全課題;然而,很遺憾地,儘管這是這麼明顯的趨勢,但我國的政治人物與經建部門,對這風險彷彿視若無睹,仍以一貫的思維,來追求經濟成長與少數企業團體的利益;而農地在他們的眼中,只是砂石與房地產的來源,欲變更利用之而後快。

在2006年,經濟部礦物局在砂石業者的壓力下,先制訂了「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採取土石審查作業要點」,以「容許採取」的方式規避用地變更與環評的行政程序,而取得了坡地土石開採的決定權;之後,經濟部又把腦筋動到平地農牧用地上,研擬了「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容許平地土石採取試辦計畫」。所幸該計畫在行政院討論階段即遭到農委會與環保署的強力反對而未通過。

在2007年底,農地又受到了一次威脅。「農業發展條例」在2000年修正後,即允許自然人購買農地成為農民,且為自有農地的農民使用之便,開放農舍的興建,但要求興建農舍的自有農地面積至少要0.25公頃以上。不過,此舉已造成農地上出現了一座座的豪宅,危及「農地農用」的原則。然而,立委諸公為了選舉,於2007年底提出「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案」,要將興建農舍的自有農地面積放寬至0.1公頃,以加速農地的轉移與開發,並獲得初審通過。所幸受到各界的韃伐,而未能通過二讀。

其實,建築業的發展不盡然需要依賴砂石的大量開採與興建一棟棟的豪華住宅。城市中老舊建築物的修復更新,應是國內建築業轉型的方向:其所需要的砂石較少,但所需的技術較高,更重要的,是不用在一塊塊處女地上蓋房子。如果再配合建築廢土與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公共工程,那麼國內砂石荒將可大為抒解,農地也少了威脅,而國人也不用為了蓋房子而餓了肚子。

作者:謝和霖 /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原刊登於Taiwan News 330期)

 

 本文刊在:《翱修天馨天盤》HAH馨生命樹網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